秭归站始建于1996年,现有工作人员10名,其中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3名,助理研究员2名,技术和管理人员3名、研究生12名,常年在站工作的客座研究人员4名。
秭归站是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下,根据《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实施规划》要求和中国科学院资字[1998]035号文件的精神,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科宁壤[1998]43号文)组建的以库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研究和试验示范为主的综合性科研实验站。本站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三峡库区跟踪研究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动态变化,消除或减轻三峡工程的不利影响,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及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长期监测与实验示范的野外台站之一。长期以来,实验站累积的监测和科研成果为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地理位置:站区位于三峡库首湖北省秭归县水田坝乡中坝村,北纬31°05´,东径110°16´,距长江干流约4km,海拔高度为224m。
区域代表性:三峡库区典型土壤和山地农业生态系统
环境特征: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暖潮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热量丰富,无霜期长。由于地形起伏大,全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年均气温16.7℃,10℃以上有效积温5584.2℃,年均降雨量1013.1mm,无霜期306d。区域山地丘陵面积占97.3%,耕地大部分为坡地,紫色土约占耕地面积的78.7%。坡地土壤侵蚀较严重,坡面土壤平均流失量3100t/km2.a。区域土壤为中性、石灰性紫色土。低山带植被主要为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半高山带主要是常绿针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高山带为油松、华山松疏林和落叶矮灌林。
研究方向:土水界面生态学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监测理论、技术与应用、水土流失控制和高效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山地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建设与耕作制度、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配套技术体系。
承担项目:近5年来承担了各类国家、中国科学院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6项,累计资金700余万元,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务院三建委监测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发表论文:近5年发表论文41篇,其中SCI论文24篇。相关论文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CATENA 》、《土壤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
数据积累:1998年-至今,地面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库、典型径流场观测数据库、小流域观测数据库、土地生产力调查数据、库区移民调查和农村面源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库;2012年-至今,基于物联网技术和土壤环境远程监测系统土壤温度水分动态数据库。
基础设施:现有大型及成套仪器20余台(套),包括:SEAL流动注射分析仪、岛津UV24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Watchdog自动气象站、Sunsacn植物冠层仪、土壤环境物联网远程监测系统、土壤水分速测仪、人工气候箱、CO2培养箱等;现保存有土壤和植物样品1000余份。
仪器设备
实验样地:已建立野外气象观测系统1套、连续运行的典型径流场3块(1块果园径流观测场、2块生态种植模式径流观测场)、小流域监测系统1套,长期定位观测实验小区48个,复合种植模式试验小区3个。
脐橙园长期定位观测实验区
坡耕地径流实验观测区
物联网远程实时监测实验区
老鹰沟小流域断面监测区
所属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站长:吴永红
通信地址: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
邮政编码:210008
联系电话:025-86881330
电子信箱:yhwu@iss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