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站始建于2007年,现有研究员3人,客座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2人,研究生27人。
三峡站是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和消落带生态修复观测研究的代表性站点。针对三峡库区蓄水及移民后带来的水土流失、面源污染、消落带生态环境退化等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与英国、荷兰、德国、美国、巴西、以色列和日本等国家合作,利用环境核素示踪技术和光电探测技术动态监测评价库区水土流失现状、面源污染负荷和消落带土壤-植被演变,为保障三峡库区安全高效运行和生态环境安全提供监测研究平台和调控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相关研究成果得到科技部、水利部、环保部、国务院“三建委”和重庆市政府的推广应用。2011年被水利部命名为“水利部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012年被重庆市命名为“三峡库区生态文明重点科普基地。
地理位置:站区位于重庆市忠县石宝镇,地理坐标为北纬N30°24′53″;东经E108°10′25″,海拔1570m。
区域代表性:川东平行岭谷区,丘陵区。
环境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10℃年积温5787℃,年均温18.2℃,无霜期341天,日照时数1327.5小时,日照率29%,太阳总辐射能83.7千卡/平方厘米,年降雨量1200毫米,相对湿度80%。土壤为紫色土、黄壤、水稻土。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植被以松、柏、杉等针叶林为主,壳斗科栎类为主的阔叶林也有集中成片分布。经济林以柑橘、桑树为主。
研究方向:小流域侵蚀产沙机理与阻控技术、面源污染物的迁移机制与清洁小流域构建技术、消落带植被重建与截污固土技术、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时空规律及其调控模式。
承担项目:近5年承担各类国家科研课题13项,累计资金2100余万元,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水专项、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水利部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庆市重点科技项目等。
发表论文:近5年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如《Plant & Soil》、《Hydrological Process》、《水土保持学报》《土壤学报》发表论文79篇,其中SCI论文17篇。
数据积累:气象数据(2007-至今);水文泥沙数据(2008-至今);农业面源污染数据(2008-至今);土壤水分数据(2008-至今)。
基础设施:现有大型或成套仪器20余台(套),包括:人工模拟降雨系统、伽玛能谱仪、水文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智慧管理系统、磁化率仪、颗粒分析仪和偏光显微镜等;现保存有土壤、泥沙样品900多份。
偏光显微镜
三维激光扫描仪
粒度分析仪
伽玛能谱仪
实验样地:建有32个标准土壤侵蚀观测径流小区、24个面源污染模拟观测场、12个消落带泥沙淤积与侵蚀观测断面、4个村镇污水生态净化试验场、3个水文把口站、2个自动气象站、2个消落带植物培育基地、1个模拟降雨侵蚀实验场。
面源污染田间模拟试验场
土壤侵蚀动态监测径流小区
水库水文、泥沙、水质在线监测平台
消落带土壤-植被演变监测带
所属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站长:贺秀斌
通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电话:028-85232105
电子信箱:xiubinh@imd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