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科学院
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作者:songcy 来源 : 中科院 时间:2014-04-16 字体<    >

D:\台站联盟\宣传册\荒草联盟宣传册资料2014\喀斯特站-5\环江站\其他图片\环江站景观.jpg

 

  环江站始建于1999年,2005 年加入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2007年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现有研究员6名,副研究员7名,助理研究员7名,技术和管理人员9名、研究生40名,客座研究人员2人。

  环江站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目前唯一的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环境移民示范与教育培训基地,以及广西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中心。建站以来,环江站瞄准喀斯特生态系统国际学科前沿,根据国家西部开发的战略需求,围绕西南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问题,以农业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为基础,探索喀斯特农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揭示其退化机制,建立退化生态系统人为调控技术体系与模式。科研成绩与喀斯特峰丛洼地科技扶贫示范工作取得的进步,得到广西区与国家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媒体的重视。2005年“广西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科技成就进展90项成果之一;2012615日国务院扶贫办、中国科学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联合主办曾馥平研究员先进事迹大型主题情景报告会,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中国科学报等先后在头版报道了扶贫项目取得的成效与社会影响。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专题、《新发现》杂志也分别介绍报道了环江站的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重建及科技示范的成果。

地理位置:站区位于广西河池市环江县大才乡木连屯,地理坐标为北纬24°43′、东经108°18′,海拔272.0-647.2m

区域代表性:喀斯特峰丛洼地复合生态系统

环境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9 ,年平均降水量1389.1mm,大于10 积温为6300度,无霜期约329d,年日照时数约1451.1h,土壤为棕色石灰土,植被是以掌叶木、青冈栎、南酸枣、刨花润楠、伞花木、青檀、圆果化香、亮叶槭、侧柏、乌冈栎、铁榄、翠柏、罗城鹅耳枥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

研究方向:喀斯特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及其生态效应、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与恢复技术、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健康评价、喀斯特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优化管理对策。

承担项目:近五年承担各类项目59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6项,科技部项目8项,中科院项目28项,发改委项目1项,地方项目5项,企业项目1项,总经费5808万元。

发表论文:近五年发表论文138篇,其中SCI36篇,EI9篇,CSCD88篇,其他及会议论文5篇。

数据积累:2005-至今,气象数据;2006-至今,喀斯特旱作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土壤、气象、生物四个环境要素多项指标的长期监测数据资源。

基础设施:建有实验综合楼1栋,现有大型或成套仪器20余台(套),包括:土壤水分剖面测量系统、GPS接收机、筛分仪、全自动热量计、植物冠层分析仪、植物-土壤水分提取装置、原子吸收光谱仪、总有机碳分析仪、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光谱仪、流动注射仪、液态水同位素分析仪、探地透射仪、便携式光合作用仪等;长期保存土壤样品9921份,植物样品8548份。 

DSCN3696

农田小气象观测系统 

D:\台站联盟\宣传册\荒草联盟宣传册资料2014\环江站\ppt中图片\IMG_6271.JPG

光合测定仪 

DSCN9118

水土过程模拟监测微区与盆栽网室

H:\kaitizhaopian\DSC03559.JPG

土壤入渗试验

实验样地:实验用地17.3亩,主要包括:气象观测场、旱地综合观测场、旱地辅助观测场、坡地辅助观测场(草本饲料区、顺坡垦殖区)、水分辅助观测场等6大观测场,以及其所属的共22个采样地和4个站区调查点采样地等。 

气象观测场

气象观测场

D:\台站联盟\宣传册\荒草联盟宣传册资料2014\环江站\ppt中图片\地表岩溶泉水水文、水化学的自动监测点.jpg

地表岩溶泉水水文、水化学的自动监测点

径流场2

径流观测场

 

所属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站长:王克林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644号
邮政编码:410125
联系电话:0731-4615201
电子信箱:kelin@isa.ac.cn

版权所有中国荒漠草地生态系统观测野外站联盟
联系人:宋创业 联系电话:010-62836633 Emai:songcy@ibcas.ac.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