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科学院
石漠化治理典型模式
作者:songcy 来源 : 中科院 时间:2014-04-16 字体<    >

 顶坛模式:即石漠化地区花椒种植模式。在黔西南州贞丰顶坛地区实行的在乱石中见缝插针种植花椒。凭着“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依靠种粮稳农,种植花椒致富”的发展思路,遇着大面积的裸露岩层,就从其它地方运土来围种树,遇到旱季,用一次性输液管将水引到根部,为花椒树打“点滴”,让石缝长出摇钱树,青石板上创效益。

  晴隆模式:即石漠化地区种草养畜模式。黔西南州晴隆县依靠石漠化工程种草养牛羊、修建棚圈、围栏等,既实现家庭收入翻番、又避免牛羊踩踏破坏植物,实现生态经济的双赢。

  贞丰模式:即金银花治理石漠化模式。金银花对土壤的要求不严,各类型的土壤均能生长,不占耕地,春夏秋冬四季皆可扦插育苗,它的藤叶繁茂,根茎发达,特别适宜喀斯特地区石山半石山恶劣自然环境造林。贞丰县村民们通过在石头旮旯中种植金银花,带来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多年干枯的泉眼如今又涓涓细流,粮食生产稳产高产,村民走上致富路。

  弄拉模式:即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治理石漠化模式。广西马山县弄拉屯石漠化严重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弄拉居民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增强,开始封山育林,保护植被,同时栽竹种果,移植中草药,修建沼气池等,使这里原有的灌丛、荒山恢复成繁茂的森林,并逐渐形成“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和果,低洼粮和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原来恶劣的石山区环境变成了石漠化地区的一片绿洲。在这过程中,不但保护了环境,同时使群众增加收入,满足生产生活基本需求,并逐渐脱贫致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今的弄拉屯石山上早已恢复了郁郁葱葱的景象,有了树木就有了水源,即使遇上干旱,这里也从不缺水,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天然氧吧,成为广西的生态保护区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态重建示范区。

  “六子登科”模式:即云南省采取综合措施治理石漠化。云南针对不同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综合治理,总结出一套“六子登科”的治理模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山顶戴帽子”,开展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山腰系带子”,大力发展核桃、油茶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山脚搭台子”,对坡度小于25度的缓坡耕地进行“坡改梯”,改善耕作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平地铺毯子”,着力开展高稳产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地改造,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入户建池子”,大力发展户用沼气池、小水窖、小水池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村庄移位子”,对丧失生存条件的石漠化严重地区农户实施易地搬迁,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毕节模式:即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与发展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毕节试验区以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为中心、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解决人地矛盾突出为根本,针对不同等级石漠化类型,通过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恢复生态,着力发展地方名特优核桃产业,林下套种地道中药材以短养长,配套小水池、输水管网、田间生产便道等小型水利水保措施,解决农民群众长远经济发展与短期收益问题,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引自http://env.people.com.cn/GB/18200995.html

版权所有中国荒漠草地生态系统观测野外站联盟
联系人:宋创业 联系电话:010-62836633 Emai:songcy@ibcas.ac.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